德昂族的婚姻一向是提倡自主,少收彩禮,寡婦再嫁不受歧視。
德昂族男子長大成人后,在公共場合看中了某位姑娘,就找機會上前搭話,在談話中巧妙地了解姑娘的姓名、家住何處。當黑夜降臨時,小伙子來到姑娘家竹樓后門,吹響葫蘆簫。姑娘躲在樓里偷偷往外看,如果看到的不是她喜歡的人,就不出來開門。小伙子吹了一陣不見姑娘動靜,就知趣地走了。如果是姑娘喜歡的人,姑娘會很快打開門,請小伙子到屋內火塘邊坐下。小伙子坐在火塘右方,姑娘則坐在男青年后邊,并保持一定距離,彼此談笑、對歌到雞鳴,小伙子唱:“這地方我從沒有來到過,這兒的姑娘像鮮花朵朵;秀麗的土地我第一次來,漂亮的阿妹惹人喜愛。/姑娘的美名日日夜夜贊不盡,就像糧倉的米粒數不清;阿妹的容貌阿哥我夸不完,好似玉石金沙隨著水流淌”。姑娘唱:“若是不嫌箭兒鈍,合意的山歌唱起來;若是不嫌花兒賤,快快朝妹靠攏來;/靠攏來,妹勸阿哥莫輕率,哥是青樹妹是草,青樹成材能擎天,草兒再旺怎成材?靠攏來,莫輕率,哥是黃金妹是柴,黃金時時逗人愛,柴禾只能變火焰,勸哥多思量!/莫輕率,路要走錯能轉回,人要選錯淚難揩!”
小伙子通過接觸,認真地考慮姑娘的勸告,確定姑娘就是他要追求的人,便繼續到姑娘家串。通過多次的串,小伙子覺得是時候了,就送給姑娘手鐲、項圈,姑娘收下,就意味著他倆的戀愛關系確定。
過了幾天,姑娘把親手織的“伙森”——用紅、黑棉線織成長五尺、寬三尺、兩頭有線球裝飾的棉毯——披在小伙子的身上,暗示小伙子可以來提親了。小伙子的父母一發現自己的兒子有了伙森,立刻問清情況,請媒人去說親。說親那天,女方家也請一個媒人坐陪。男方家的媒人送給女方父母一臺芭蕉、一包茶葉、兩條干咸魚,作為開門禮。女方的父母同意后,男方家要把同樣的禮物送給姑娘。上述禮物還要送給女方村寨的族長、長者,作為取得族長、長者同意的禮物。求婚要連續進行三個晚上,簡單但又重復的送禮儀式到第四天晚上結束,這才正式定下了婚。
春節前后是該族結婚的大好季節。結婚典禮在男女雙方選定的日期晚上進行。那天一吃過早飯,男方家派兩個媒人,另加一個姑娘到女家接新娘,新郎同去,寨里的未婚男女青年頭天還組織歌隊陪同。到了女方家要舉行對歌比賽。女方送親的姑娘要同歌隊中的小伙子對唱,歌隊中的姑娘則同女方村寨的小伙子對歌。
新娘一進家門,剛踏上樓梯,新郎的母親將鮮花瓣朝她撒去。前三次換著不同顏色的花瓣撒,第四次撒出去的是五顏六色的花瓣。新娘在萬花飛舞中上了樓梯,新郎的母親趕忙領著新娘進了洞房。休息片刻,新郎端著放有鮮花的高腳竹編茶盤,領著新娘給本寨的老人磕頭。老人們祝新婚夫婦“白頭到老,子孫滿堂”。接著喜宴開始,晚上對歌。要對三個晚上,這三個晚上新娘由娘家護送的姑娘陪伴著睡在新房的地上。三天之后,護送的姑娘返回去了,新郎新娘才能同房。在結婚后的十天內,新娘早晚要給公婆洗臉、洗腳。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帶著結婚前男家人請人編好的一些小竹篾籮,裝上一些禮物送給女方的親屬。
0人
已贊
我有話要說 已有0條評論,共1785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