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這里保存著古樸而濃郁的白族風情。在這個美麗的白族聚居區,有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講白語,身著白族服飾,但虔誠地信仰伊斯蘭教,當地人把他們稱為“白回”。
“白回”的淵源及文化表征
關于“白回”的淵源,學術界和民間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白回”是歷史上就一直生活在白族地區的回族穆斯林,有人認為“白回”是指改信了伊斯蘭教的白族穆斯林,也有人認為“白回”是清末云南回民起義失敗后,余生的回族為了逃避清軍的殘殺,躲進白族地區,改穿白族服飾,學說白語,居住在白族民居后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大理當地人更偏向第一種說法。
“白回”主要分布在大理市洱源縣鄧川壩子的士龐、雞鳴、三枚三村,目前人口分別為2000多人、1500多人和1300多人。根據一些史料和當地的民間傳說初步推斷,鄧川的“白回”先民肇始于元,增于明,士龐、雞鳴、三枚三村的建立雖無確切時間可考,但它們最晚可能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間,至少已有 600多年的歷史。
“白回”在生活習慣上嚴格遵循回族穆斯林的生活習慣,而在住房建筑的形式、風格上,則是白族傳統與伊斯蘭特色相結合。一般人家都是白族式的三坊一照壁,有少數人家是四合五天井,裝飾雕刻多采用植物,這是因為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的結果。村內許多人家的大門都是白族式的飛檐斗閣,但在大門上方雕刻有金色阿拉伯文藝術字,體現了穆斯林家庭的特色。
“白回”村莊通用的語言是白語,也是他們最便于交流的語言。在這些村莊里,許多沒有讀過書的老年婦女都不會講漢語,也聽不懂漢語。除了講白語之外,“白回”婦女們的服飾基本上受到當地白族生活習俗的影響,如同形容白族少女的帽子一樣,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同樣可以用來形容“白回”少女的帽子。
1人
已贊
我有話要說 已有0條評論,共2060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