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年新學年,20多個身披袈裟的傣族、布朗族小和尚走進景洪市民族中學,成為傣文化傳承班的新生。經過一年的學習,這些學生漢語說得更流利了,傣族文化掌握得更牢固了,民族自豪感也更強烈了。這是該校強力推進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實例。
景洪市民族中學建于1991年,是云南省二級一等初級中學,是景洪市一所面向全市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的寄宿制學校。截至2016年秋季,全校有32個教學班,共有學生1603名,其中少數民族學生911人,占學生人數的56.83%。
建校以來,該校一直把構建民族團結作為辦學的特色目標之一,以“了解各民族、熱愛大家庭”為中心思想,推進“八個一”工程,將現代教育思想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堅持以各族學生發展為本,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突出民族特色,堅持學校整體和諧發展,培養德才兼備的各族人才,有力地推進了學校民族教育特色建設,成為邊疆少數民族學生成長的搖籃。
“八個一”工程是:
營造一個民族團結宣傳氛圍。學校通過展示各民族師生歡顏齊聚的團結和美畫面,懸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的各種標語,整個校園溢滿了各民族學生對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知識的獨到見解,放飛著學生的夢想,讓民族團結的思想理念在師生心中烙下了深深印痕。
打造一塊精美的“民族林”。在教學樓空墻體上,展示12個世居少數民族團結在一起的融洽共處圖案,13棵立柱上的精美圖文閃耀著各世居民族的習俗、節慶、服飾、圖騰。通過簡潔生動的圖文,將濃郁深厚的民族文化通俗易懂地呈現出來,增進了師生對民族文化知識的了解。
建成一條民族文化墻。在學校的運動場圍墻上制作了一條長200米的“才藝”走廊,發揮學生的繪畫技能,展現了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畫面,激發學生熱愛本民族的情感,立志通過發奮讀書來提高本民族的整體素質。同時,利用廣播、黑板報、國旗下講話、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形式,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
制作一份民族文化手抄報。課內,由學生手寫繪制不同樣式和內容的手抄報,張貼在每間教室內。課外,學校根據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生活習俗,安排學生回村寨收集民間故事、民族英雄故事、村寨過去與現狀、少數民族成才故事和民風民俗等,讓學生自己動手編排設計成手抄報。通過展覽手抄報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加深了少數民族同學之間的了解,增強了大家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自豪感。
培養一批民族藝術興趣愛好學生。學校十分重視各民族學生課外文化生活,努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藝術興趣愛好,購置了一批民族樂器供學生練習。此外,專門建有棋奕室、繪畫室、民族手工藝品制作間、圖書室、繪制作品展覽室、室內籃球場等,讓學生學習和鍛煉,并聘請民間藝人對學生進行傣陶制作技術指導。多種形式的興趣培養,讓一批批多才多藝的學生茁壯成長。
創作一套少數民族課間操。經過大量研究和實地考察,2008年,學校自主創作了以傣族、基諾族、哈尼族、布朗族4個少數民族的舞蹈、音樂與體育運動融為一體的“民族課間操”,讓學生邊鍛煉邊感受民族文化,課間操成為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大舞臺。
開設一堂民族政策教育課。把民族團結教育作為本校課程開發的突破點,將民族團結教育納入課程,進行民族知識的普及。在每周一節的“民族團結”課程中,學生學到了少數民族學生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知識,了解了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感受民族政策給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帶來的繁榮與發展,大大增強了“了解各民族、熱愛大家庭”的民族意識。同時,該校還專門開設了針對全體教師的《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專題講座,各教研組定期組織各科任教老師進行業務學習,進一步細化各學科、各年級的民族團結教育知識點,適時融入、補充和延伸,把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主辦一臺民族團結聯誼晚會。長期以來,該校與州市民宗局、社區、友鄰單位(村寨)、軍(警)民共建單位共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連續8年舉辦“民族團結、共鑄和諧”迎新聯誼晚會。舞臺上的精彩表演,把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節日、風俗、文化、娛樂、思想、情感都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來,在歡聲笑語中,構建了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通過有效務實地推進民族團結教育,近年來,景洪市民族中學先后被評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的模范集體”“云南省民族團結教育示范學?!薄拔麟p版納州文明學?!薄熬昂槭忻褡弩w育傳統項目基地”。同時,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大幅提升,成績名列全市前茅。2017年,在云南省學業水平測試中,該校有3人躋身全州前10名,高分段540分人數達到33人,刷新了單校高分段人數記錄。
0人
已贊
我有話要說 已有0條評論,共548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