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雙版納,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美麗溫柔的傣家姑娘和古樸自然的傣家竹樓。其實,在西雙版納有十三個世居的少數民族。除了傣族主要居住在盆地和平壩周邊外,其他的少數民族都主要居住在山區。由于傣族在古代長期是主體民族,占據了統治地位,政局穩定,因地置宜大力發展干欄式建筑(也就是俗稱的“傣家竹樓”,其最早大多以竹子為主要的建筑材料,經濟發達一些的地區,近代多以樹木為主要的建筑材料),并推廣到其余的兄弟民族當中。
干欄式建筑在中國其他的地區,現在已經很少能見到了,在老撾北部雖然有一些類似的建筑,卻都比較簡陋。但在古代,干欄式建筑曾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中使用最普遍的建筑形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劍川海門口的新石器時期遺址。
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的傳統建筑為干欄式結構,它的房頂呈“人”字型,西雙版納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頂易于排水,不會造成積水的情況出現。一般傣家竹樓為上下兩層的高腳樓房,高腳是為了防止地面的潮氣,竹樓分上下兩層,形如鳳凰展翅,又有傳說是當地人按照孔明的帽子形狀建造的。傣語稱其為“很”。大多第一層架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于柱上,放養家禽家畜,堆放雜物;第二層住人。以樁柱負重,木構架歇山頂,梯處有一露臺,轉進為長形大房,用竹籬隔出主人臥室并兼重要錢物存儲處;其余為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于樓板,一般無窗。若屋檐稍高則兩側開有小窗,后面開一門。樓中央是一個火塘,日夜燃燒不熄。屋頂用茅草鋪蓋,梁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須加以修補。屋面大而斜陡,有重檐防雨遮陽,外形樸素自然。上樓梯要先脫鞋子。
0人
已贊
我有話要說 已有0條評論,共601人參與